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10日訊 (記者 胡考緒)清華美院博導杜大愷回故鄉青島,朋友請他吃飯,邀我作陪。對杜先生,我并不陌生,之前在網上,曾閱讀過他的許多美術專論,他的文章文氣十足,富有見地,他有些美術見解讓我茅塞頓開,受益匪淺。席間暢言,話題涉及甚廣,或戲說某種美術現象,或嘲諷畫壇之陋習,或探討時代審美取向對美術創作的影響......滿頭銀絲的杜先生安于傾聽,鼓勵人說,偶爾插話一兩句,露出知識的寬度和智慧的高度。散席時,杜先生送我一本書《杜大愷水墨作品》:“請給提提意見”,聽后我驚詫不一,當面對他真誠的目光時,我感動了,為他的謙遜,為他的超然......
回家后,我特別認真地一頁頁翻閱他的作品,最初的感覺是他的畫很新穎,無論畫面圖式,還是水墨筆法,仰或結構骨架,都不是隨處可見的那種繪畫。譬如畫山,他筆下的山不見樹木,不見溪流,全是線、墨塊或色塊組成的很有筋骨的“裸山”。后來又從網上看到他大量的繪畫,譬如他畫的江南水鄉,似乎不太在乎具實的水鄉表現,而是側重于槳聲、水聲、呢喃聲;屋影,船影、橋影氛圍的“營造”和氣韻的動感。綜觀他的畫作,會讓人觸摸到空氣的通透,時空的深邃,物象的多元,藝術的圣潔。
有些畫過目之后,會觸動你從技術層面的思考,而有些畫讀過之后,會引發你從文化層面的聯想。拜讀過杜大愷先生的畫作后,我對后者感觸尤深。
我特別欣賞的是杜先生的繪畫感覺。感覺是一個很微妙的東西,他的微妙就在于只可意會,難以言表。而杜先生作品的可貴之處,他不但能把難以言表的感覺表現出來,而且表現出來又讓人感同身受。譬如《憶昔千年駱駝城》《隴西風情》《唯見臨澤山如許》以及南歐行的《街景》系列等等,這些作品,都把描繪的客觀物象與作者的主觀感受緊緊擁抱,情景交融,融為一體,帶人進入畫面的氛圍,感受到作者創作前的原始沖動。當我見到《屋頂上那片可餐的紅色》,忍不住笑了,在杜先生的筆下,屋頂上那一片片陽光下的紅瓦,紅的在發酵,發酵成令人垂涎的“啤酒泡沫”和“蛋糕”,作者調動了通感視覺,對奪目的色彩張弛有度的放大,把“可餐”的感覺形象生動地傳遞出來。
繪畫的感覺來自他對自然地鐘愛和學養的滋潤。翻閱杜先生的一幅幅繪畫,他注重從自然和生活中尋找靈感,發現題材,孕育畫意,這是杜老的創作主線。見多識廣,諸多“關乎記憶,關乎生存,關乎生命”的物象不斷地在他心里泛起,拓寬了他的創作視野,也決定了他創作題材的“廣”與“新”,他有一幅畫《百年煙垢成記憶》,我印象特別深,一面褐色的屋墻,一道頗具水墨韻味的熏煙,熏煙半空上掛著一個半寫實的空調室外機。這是一段凝固的歷史,記錄下人類告別炭火熏燎進入電器文明時代的一個滄桑巨變。我想,這樣的選材和構圖,呆在畫室里是“悶”不出來的。杜先生更多的畫作,融入了他的哲學思考、人文情懷和文化滋養,畫中有畫,畫外有音。讓人咀嚼和回味。
我還有一個感覺就是杜先生的作品構圖乍看有幾分孩童畫的幼嫩和天真,但從整篇的構圖,骨架、取舍、布局以及水墨、色彩等細細觀察后,又豈是孩童所能至!用孩童的眼睛和心靈感應世界,用蒼老的用筆和深沉的胸臆表述著孩童般純真的感應,是杜先生畫作耐讀的另一個原因。
(責任編輯:sandy)